企业从种子成长为大树,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阳光、土壤和空气。一年一版,不断升级,杨浦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来到了6.0版——《聚焦“四大行动”深化集成创新,持续推进杨浦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区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
(相关资料图)
《流浪地球2》中的“机甲”原来是“杨浦制造”的“明星产品”,并在现实生活中已投入使用,甚至是量产;产品再优也需要有伯乐,路演巡礼并非“走过场”,深度合作助推科创企业发展,让更多“高精尖”充分“接上地气”;在“网红路”推进数字街区建设、建立虚拟产业园、深化完善“企业云”,打通营商服务“最后一公里”,街道全力发挥属地优势……
持续释放“杨浦温度”,传递满满的“杨浦诚意”,全区上下共同发力推出更多套餐式、专员型服务,更加主动高效地为企业解决难题,以营商环境“微创新”,促进企业感受“大提升”。
国际视野、杨浦特色、数字赋能、微观畅通,“软硬环境”双轮驱动
“十年前,我来到杨浦求学,毕业后创立了现在的公司,并成为了一名创业导师,我是在这片热土上读书、创业、安家的典型代表,十年来深深感受到杨浦对创业企业的关心呵护。希望杨浦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协同治理平台,进一步盘活企业营商的优质资源,激发企业发展新动能。”2月15日,区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听取区发改委关于编制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6.0版情况的汇报,并邀请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代表提出意见建议。会上,上海胧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创业指导师蒋公宝如是说。
4个方面、40项、160条具体落实举措,与之前的版本相比,区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更加突出国际视野、杨浦特色、数字赋能和微观畅通。
在深化十大领域改革中,劳动就业、促进市场竞争是世界银行新增加的评估指标。
在强化十大要素供给方面,杨浦针对区域创新创业特色鲜明、空间载体相对充沛、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产城融合优势明显的特点,强化制度创新“软环境”和基础设施“硬环境”协同发力。比如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不会转、转不起等痛点问题,杨浦将搭建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专项行动;针对创新主体对多样化产业用地的需求,将联手市属国企开展存量土地高质量利用行动,积极拓展研发设计、商务办公等复合型载体空间;针对创新人才对宜居安居的需求,将加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在升级的十大专项举措中,将持续释放“杨浦温度”。其中,数字营商平台为杨浦新增的专项举措,包括建设区超级智能综窗支撑系统;升级区信易贷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杨浦滨江智慧管理平台;上线新江湾产城融合营商服务平台。此外,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问询难、办事繁现象,杨浦将深化“AI+政务服务”能力建设,开展“材料银行”试点项目,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优化在线为企帮办服务。针对企业反映政策找不到、不好懂、兑现难等问题,将设立惠企政策综合窗口,扩大免申即享范围。
在十大实事项目中,方案则传递出满满的“杨浦诚意”。首席服务员、税立方、长三角创业“一件事”是原有特色品牌的升级版,悦“young”工作室、信用惠企服务“一件事”、“才聚杨浦”人才服务平台基于前期探索推出的新项目。这些内容既强化职能部门在优化流程、数据赋能、专业服务方面的主体作用,又发挥街道属地化优势,旨在打通营商服务“最后一公里”。
改革集成创新是今年优化营商环境的特点,也是落实工作的着力点。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秘书长倪奕松看了6.0版方案后备受鼓舞,“改革方案既彰显了宏观的视野,也满足了市场主体的需求。希望政府更多关注初创企业,帮助他们发展壮大。”
2018年以来,杨浦连续5年制定实施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聚焦“一网通办”、投资建设、创新创业等重点领域,推出384项改革举措,涌现出政银通、税立方、长三角双创券、首席服务员等创新做法,实现了从搭框架、建机制、夯基础、育品牌到促集成的迭代升级。
“Made in Yangpu”的“电影演员”,是现实中的“明星产品”
一年一版,杨浦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来到了6.0版。那么从“明星产品”迭代到“电影演员”,总共分几步?
随着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2》爆火,影片中的各种高科技装备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兴趣。事实上,片中不少充满“未来感”的高科技设备都是“中国智造”。而且这些“高大上”并非空中楼阁,目前在现实中也已投入使用,甚至是量产。
比如,能让人瞬间变身“大力士”的机甲,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的一家外骨骼机器人公司——傲鲨智能。上、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腰部外骨骼机器人……这些在公司展厅摆放着的产品设备,就是参演过《流浪地球2》的“特殊演员”。
“这款上肢外骨骼机器人就是流浪地球中出现的机甲,它自重大约6千克,每个手臂能够提供10-15千克的助力,总共能提供20-30千克的助力。”傲鲨智能创始人徐振华介绍,总共为剧组提供了9台机器人,上肢、腰部、下肢机器人各3台。
影片中,机器人是“特殊演员”,现实中,它们是拿过不少奖项的“明星产品”。
比如,本次“参演”的外骨骼机器人已在汽车、航空、电力、矿山、建筑等丰富的工业场景中落地,用于帮助搬运工人减轻负重,减少受伤风险。“此次我们提供给剧组的也都是已经量产的产品,当然,剧组对它们外观做了一些涂装和特效处理。”徐振华说,机器人除了参演,还曾帮剧组搬运道具,是名副其实的“打工人”。
如今,公司的创新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加紧研发更加小巧和低成本的第四代产品。徐振华透露,未来,除了工业用途,他们还希望外骨骼机器人能更广泛地运用于家庭,使老人、残障人士、康复患者的生活更加便利。
新能源车“智能充”将深入社区,如何让更多“高精尖”接上地气?
如何让更多高精尖技术充分“接上地气”,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生活?
“一个小区,如果给每位车主安装一个7KW充电桩,电容量、电柜不够,这就阻碍了更多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来自乐米达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提出了一个矛盾,“但其实,95%以上汽车每天上路行驶30-50公里,仅需补电1-2小时,并不需要一个7KW充电桩全天待命,易造成资源浪费。”
说到绿色环保就不能不提新能源汽车,而说到新能源汽车则必然关注充电问题。涉足新能源领域多年,乐米达正在尝试给出一个解决方法——大数据智能有序充电平台。这一全新平台,将利用智能充电管控系统、智能硬件及物联网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所接入新能源车的持电情况,以智能确定充电次序、充电时长和充电功率,实现同点位的共享充电。20%电容量,满足100%充电需求,解决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电容量不足的难题。
据研发团队估算,这相比传统充电桩成本降低三分之二,节约五分之四的电容量,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目前项目在快速推广中,未来计划深入社区,打造车主生活服务平台。
然而产品再优,也需要有伯乐。如何让绿色产业的突出技术、服务被更多人看到,实现供需的精准对接?上海华芮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或许带来了答案——21世纪节能环保网-行业门户网站共享技术平台,一个线上整合平台,计划将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行业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和投融资服务相融合,形成以科技公司为链条、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相互匹配共同发展、个人与企业能力充分发挥的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圈。
2022年11月,2022年上海市首届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落幕。12月,在杨浦区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同济科技园联合上海技术交易所、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同济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共同开展路演巡礼,以“线下路演+线上直播”的形式,聚焦绿色智造领域,邀请多个专注建筑结构优化、熔渣气化、特种新材料、智能充电等领域的项目参与,发挥赛事的长尾效应,大力推动专利技术运营转化及产业应用。
记者了解到,此前同济科技园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已连续开展两场2022上高赛路演巡礼活动,分别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作为路演巡礼的收官之作,本场路演在即将结束之前,战略双方负责人均表示2023年将继续深度合作。
高价值专利意义重大,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也是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的保证。如今,同济科技园所在的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控股公司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国创中心环同济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创项目孵化和双创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力争构建一个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
目前,赛事方线上线下的对接仍在进行中,不断推动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高效运用,为上海双创发展贡献杨浦力量。
“顶流”网红何以长红?数字街区焕新出发
打通营商服务“最后一公里”,就要让街道全力发挥属地优势。
作为杨浦“顶流”网红,大学路一直备受市民喜爱和关注。2月15日,五角场街道召开2023年度社区党员代表会议。据介绍,今年,街道将在大学路探索打造集一键游、智慧停车、客流预警、消防监测等场景应用于一体的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推进数字街区建设,并围绕“数字、生活、打卡、流浪、年轻、全时”六大主题,丰富大学路等商业街区经营场景。
此外,举办第七届五角场双创大赛、建立虚拟产业园、探索限时步行街管理、深化完善“温暖云”“企业云”……会上公布23个年度重点工作项目,2023年,街道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持续深化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五区三地”。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