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天轨安装在病房走廊。 ②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门诊,就诊者络绎不绝。均本报记者 唐闻佳摄③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社区伤口护理服务体系。(受访者供图)制图:冯晓瑜
3月以来,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易春涛忙着张罗一件事:把社区的医生们送出去——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参加“集训”。
“通过三个月的急诊轮训,医生们的应急处置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病种见得多、处理应对也更有方向。”易春涛还不忘加上一句叮嘱,“不需要大家拿什么证书回来,以提升实际能力为主。”
(资料图片)
2022年末的疫情高峰,让全市基层卫生系统经历了一次“大考”。压力测试过后,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迎来突围发展期,对技能、人才、设备的升级需求前所未有。发展的内驱力,也让一批如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基层医疗机构“跑起来”。
与二三级医院“上转下接”,社区“尖子生”谋求更大发展
走访一些社区医疗机构,记者听到不少医生都频繁提及一个词——“磨砺”。经历疫情磨砺,挺过一轮轮压力测试,新的曙光开始照向社区。
在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宋玲看来,三年疫情,尤其是2022年底,社区医疗站上了应对疫情的最前线。随着呼吸机、血气分析仪以及CT这样的大型设备配置陆续到位,社区医疗服务的能级大大提升。对老百姓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家门口的医院可以开展更多医疗服务,就近满足更多居民的医疗需求。”宋玲如此作答。
今年春节以来,这家社区医疗机构已陆续有多名百岁新冠老人康复出院。要知道,新冠、高龄合并多重基础病,这是以往社区绝对不敢接的病人。而这次,在与二三级医院“上转下接”的联动中,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兜住”了社区老人的救治需求。
“这次社区极大承担了分级诊疗任务,尤其是在上级医院、专家指导后,大家底气更足了。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给社区开展新冠救治培训,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来我们这里就具体病例进行面对面指导,这也是我们康复科为什么敢救治百岁老人的原因。因为我们背后是有支撑的。”作为中心主任,在基层一线工作十多年的易春涛感触很深。
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上海社区医疗机构里的“尖子生”,头顶“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优质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等铭牌;2022年,这里更是入选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名单,在全市,仅20家社区医疗机构入选。经多年努力,这里也形成了中医、康复两大品牌,入选上海市首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
而今,这家社区医疗机构开始谋求更大的发展。今年,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启医疗、科普、护理、科研四大主题的训练营。送医生去中山医院培训,仅是其中的一项举措。
“随着CT到位,检查项目范围进一步扩大,社区医疗服务将再上新台阶。”为进一步提升对居民的吸引力,易春涛介绍,今年该中心还将进一步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大限度把一般健康问题留在社区解决。
毕竟,留住居民,也是对社区医生的正向职业激励。
“不管大医院小医院,能给我们看好病,我们就认!”
留住居民,医护人才是核心。在2022年的上海高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单位考核中摘获“第一”,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大秘诀就是人才培养。
PICC护理岗位证书、ICU专业护士适任证、感控岗位培训证书、安宁疗护管理护士……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负责人何菁对中心护士们的证书如数家珍。除常规岗位证书,有一些证书颇为“小众”,比如,这里就有护士拿到了吞咽康复岗位的证书。
“可别小瞧这张证,进入老龄化社会,吞咽康复的需求量很大。”何菁捧着护士们的证书档案,一脸自豪。“这可是我们5-8年的沉淀,真是费了一番心血。”确实,只有医护的专业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居民。
以中医科为例,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积极引进三级医院名医,更着力培养家门口的“小名中医”。其中,中医科科长、顾氏外科第六代传人徐佳跟师龙华医院肾内科钟逸斐主任医师,中医科副科长冷华卿跟师龙华医院陆氏针灸工作室传承导师陆李还,中医医师闻慧跟师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陈志伟主任医师,中医医师吴田慧、王杰先后至瑞金医院魏氏伤科脱产进修整整一年,师从李飞跃教授……
不仅如此,走进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感觉很不一样。大厅中心岛有钢琴,时不时有志愿者到访,在此弹奏;再拾级而上来到康复科,见记者来访,有病人家属拉着记者一起“验收”老伴的康复成果,“我们是推着轮椅进来的,现在已经可以走了。不管大医院、小医院,能给我们看好病,我们就认!”
这个令患者服气的康复科,背后也有强力支持——与瑞金医院康复科共建的康复医联体,吸引着一批90后、00后康复医生、治疗师加盟。
再往楼上走,康复天轨直接装在走廊里,老人在护士引导下在走廊进行步态训练。联合病区主任钱振东告诉记者,病区与瑞金卢湾医联体、九院黄浦医联体联动,最大化发挥社区床位资源优势,让病人回到社区继续完善功能恢复训练,以便重返家庭、重返社会。
康复、护理、中医、慢病管理……这一个个关于社区医疗机构未来的学科与人才发展,都在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的一张“规划图”中做了标注。眼下,她还有一个心愿:有节奏地输送人才外出进修学习。
“不要担心投入时间、花点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将来我们的收益肯定是成百上千倍的。”也因此,尽管坐落于黄浦区核心地带,周围三甲医院林立,这家社区医院仍凭实力在居民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有些病对大医院而言是小病,对患者而言却是大病”
在上海推进分级诊疗的进程中,能让居民愿意留在社区看病,各家都得拿出点真本事。
“有些病对大医院而言是小病,对患者而言却是大病,若处理不及时,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会加重原发病,甚至威胁生命。”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唐岚注意到,慢性伤口往往创面情况复杂,患者多伴有各类基础疾病,行动不便、就医困难,且需要长期换药、清创等。
为解决社区居民的慢性伤口问题,2013年,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尝试探索社区伤口护理服务体系。走进这里的换药室,27平方米的空间软硬件设备齐全,护理团队共由2名国际造口治疗师、5名伤口适任证护士、1名专科护士组成。
“感谢护士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们不但医疗水平高,还经常问寒问暖,将患者当做家人。在她们的精心治疗下,我的病体得到很好的治疗。”这是一封老人发来的表扬信,老先生去年接受了直肠癌手术,术后多了一个回肠造口,彼时正值酷暑,他在家人陪同下走进金杨的伤造口门诊。
“每次护理,护士长许红总会细致又耐心地处理我的造口。”经过伤口团队5个月的精心护理,老先生的胆管引流口无任何感染,造口于去年12月底顺利还纳。
经10年潜心发展,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社区伤口护理服务体系,解决了许多家庭的麻烦。在此基础上,该中心正计划打造慢病管理中心,以心肺康复、盆底康复为特色的康复中心,将形成三大品牌项目。
在上海,三级诊疗体系构筑起“顶天、立地、强腰”的格局,社区医疗机构作为“网底”如何更“立地”、更贴近百姓的需求,做强专业特色不啻为突围的发力点——它拓宽着病种、病人的来源结构,对整体医疗资源也是一种盘活与提升。
作者:唐闻佳李晨琰
编辑:傅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