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难的自律,就是战胜自己。所谓自胜者强,想要实现人生的要强,只有先战胜自己,养成自律的习惯。一味的顺从本能,只会让你受本能的驱使,随波逐流,像动物一样活着。

作家冯唐说过,教育好自己,管理好自己,是一切成事最先决的条件。

只有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心有所畏,才是真正的自律,别让那些所谓的“假自律”,毁了你的生活。


【资料图】

经历了很多鸡毛蒜皮的事,你可能会在某一瞬间被情绪点燃,做出一些让你无法预料的举动;工作上明明你很努力,可得不到认可,听到一些不利于你的言语时,就会忧心忡忡,又不知道哪里又没有做好,只会让你焦虑。

作家胡夫兰德说:“世上一切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功败垂成的,往往就是过度的情绪。”

要想你的生活不被情绪所累,你就必须养成自律的习惯。及时控制好你的情绪,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人一旦被情绪所控制,就会本能地进行情绪性进食,越难受越要吃东西,不知道吃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只会就近抓取。

在工作上也同如此,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绪性工作的状态。所以成年人最好的自律,就是对自己情绪的负责。

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不能让自己陷入情绪中,中了假自律的毒。

单纯地强调自律,又有点舍本逐末,自律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过程。如果你想自律,但做不到时,主要原因是你把自律当成了你的目的。

要想自律,实际上很简单,一分钟就可以,就是坚持最简单的原则,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完成你的任务。

为什么我们总把自己的失败落实到自律上?那是你给自己的失败找理由。你失败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你把你的精力投入到你不喜欢的事情上了。

在做事情时,当然就没的热情,没有行动力,总是逼迫自己按部就班地执行,这样努力的结果,肯定是差人强衣。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公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在行动的过程中,都逃不出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哪个因素,一旦出了问题,你就会力不从心,没有掌控感,无法实现你想要的结果。

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村上春树说:“当自律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你就会享受到他的快乐。”我们之所以说自己没有自律力,是因为我们在心底里认为自己根本做不到。

人真的本性难移吗?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大脑具备持续构建和改造突发联系的能力,根据“神经可塑性”原理,人拥有的自制力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之所以总拿假自律安慰自己。是因为我们处在当下的环境中,诱惑太多。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凯斯西储大学心理学家伊.鲍迈斯特开展的“意志力耗竭实验”,就说明了:当人的意志力消耗殆尽时候,会本能的选择躺平不动。

这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我们为了防止自己的意志力和自律余额不足,我们最好避免自己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单纯的靠意志力来硬撑。

远离诱惑,也不失为抵御风险的一个必胜法则。除此以外,降低压力也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手段。因为重压之下,大脑便会进入恐慌的应急模式。这时候我们经常依靠直觉采取非理性的行动,导致我们更加关注短期的效果,从而做出不够明智的决定。

所以遇事不要总是想着结果,而是在保证心情愉悦,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先行动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你就会品尝到你想象不到的乐趣。。